科室介绍
1979年,肾脏病学在中国作为一个崭新的学科才刚刚起步,毕增祺教授有远见的创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肾脏病专业组,成为中国最早的肾脏内科之一。1980年起建立了协和肾脏病实验室和血液透析室。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年轻学者从海外学成归来,为协和肾脏病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契机。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各专业组改称为“学科”,肾脏病专业组更名为肾脏病科,同时成立了血液净化中心。90年代后期,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相继赴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完成博士后训练或进修归来,使得协和肾内科更具生机和活力。经过近40年艰苦创业,协和肾内科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肾脏病诊疗中心,包括肾脏病门诊、病房、血液净化中心和肾脏病实验室。在全院各科室密切配合下,我科在日常工作、高干保健,外宾治疗及出国医疗会诊等各方面完成大量工作,并在复杂病例的诊治和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具有丰富经验,在业界得到一致肯定。
学科人才梯队及学科人员学术兼职
近四十年的学科发展中,三代四位学科带头人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毕增祺教授:是我国肾脏病学奠基人之一,获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杰出贡献金奖。毕增祺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工作在肾脏病防治的第一线,参与并指导协和医院肾脏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及高干保健工作。1979年至1993年任肾内科主任,带领团队开展经皮肾活检、相差镜下尿红细胞形态研究、铺膜式血液透析治疗和动静脉床旁持续血液滤过治疗,是国内最早开展这些诊治技术单位之一。1984年在我国最早报告了IgA肾病(中华内科杂志)。1986年率先开展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疗,首先研制了必需氨基酸制剂和肾衰竭的营养疗法,探索了中西医结合在慢性肾衰非透析治疗中的意义,该研究获当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二等奖。发表文章百余篇,主编《 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防治与理论基础》。作为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毕增祺教授于1986年被国务院首批直接授予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中国科协评为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1999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荣誉证书。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任第2—4届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委和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曾任中华内科、中华老年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编委,国外医学泌尿系分册副主编、中华实用内科等杂志编委、和美国Geriatric Nephrology and Urology杂志编委等。培养硕士、博士生众多,目前均已成为肾脏学界的中坚力量。
郑法雷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至1997年任肾内科主任。研究工作重点为慢性肾病代谢紊乱与营养治疗、肾间质纤维化机制与干预以及肾小管病变及药物肾毒性等,为推进肾内科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血液净化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做了许多工作。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在国内首先报告慢性肾衰患者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率先应用必需氨基酸与酮酸治疗慢性肾衰,并报告该疗法改善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与延缓肾衰进展的作用,该研究(毕增祺教授为首)曾于1985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二等奖。此后在慢性肾衰代谢研究方面,又率先报告尿毒症患者瘦素的变化与代谢性酸中毒的关系等。1991年后与同行协作,在国内率先开展红细胞生成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该研究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药物肾毒性机制的研究中发现药物引起细胞凋亡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变化有关,与合作者共同获得2008年中华医学奖二等奖。1997年后对马兜铃酸肾病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制作成功大鼠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动物模型,2007年获医科院院校90周年优秀论文奖。曾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八五”、“九五”、“十五”攻关研究项目,以及卫生部、医科院等有关科学基金项目。1980年后发表各种医学论文300余篇,主编医学专著5部并参与30余部专著的编写。曾担任学术兼职有:卫生部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肾脏病分会高血压与电解质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理事兼北京肾病学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主委、华北地区肾病协作组主委(组长),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国际老年肾脏病和泌尿科杂志(英文)、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肾脏病透析与肾移植杂志等多种杂志编委。现为中华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分会顾问、中国血液净化杂志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副主编及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诊断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医学、临床肾脏病等杂志编委。此外,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主委,北京市委常委兼中国医学科学院委员会主委,及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
李学旺教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3年任内科学系副主任、肾内科副主任、血液净化中心主任,1994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97年任肾内科主任,1999-2007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及常务副院长。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2016年获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称号。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李学旺教授博闻强记、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尤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奠定了雄厚的内科学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原发、继发肾小球疾病、肾血管疾病及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及治疗,在肾炎、肾功能衰竭、血液净化、肾移植等各肾脏病领域,尤其在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及肾移植排异的免疫抑制治疗以及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妊娠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对于临床疑难杂症、重症,常能删繁就简,给出明确的诊断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自80年代初即从事肾小球疾病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在肾脏病实验室建立了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在国内首先发表了IgA肾病的研究论文,在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炎、干燥综合征肾损害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两次获得院科研成果二等奖,并於1987年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科研论文比赛二等奖。有关脂代谢异常对肾脏的影响、他汀类药物的肾保护作用、雷公藤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及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多次获院一、二、三等科研奖。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脂代谢异常对肾脏的损害、他汀类降脂药物非降脂途径的肾脏保护作用、IgA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研究及血液滤过的相关研究等。其中脂代谢与肾脏病进展的研究处於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科技部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协和医院重点研究等多个项目资助。国内和国外杂志发表科研论文、临床病例报告及临床病理分析、讲座及综述超过200篇,主编书籍4部,参与15部专著的写作,主编科普书籍2部。学术兼职:中国医师协会理事,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肾脏内科分会5、6、7届常委、秘书及第七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理事,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标准委员会委员,医疗机构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肾脏病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副主编、《国际血液净化、移植杂志(中文)》主编。《中华内科杂志》《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曾任《肾脏病与透析移植杂志》、《中西结合肾脏病杂志》、《实用内科杂志》、《世界医学杂志》、《基层医学杂志》编委。李学旺教授已培养博士生51名,硕士生8名;在读博士生4名。长期担任协和医大八年制本科生内科学授课和临床指导导师;致力于各级医师的培养和教学,积极参与全国肾脏病医师的继续教育和科普工作,参与医学杂志和医学会的工作,为推动我国肾脏病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李雪梅教授:2005年起任肾内科主任。1997年作为中国优秀青年肾科医师之一,受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奖学金资助,前往澳大利亚接受一周的肾科专科医师培训。2003-2005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危重病博士后研究。2015年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16年李雪梅教授发起并创立了PUMCH-MGH肾内科发展和医师培训基金,牵头组织申请并获得国际肾脏病学会授予并资助的PUMCH-MGH肾脏病姊妹中心,为促进肾内科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雪梅教授一直热爱、注重临床工作,有坚实的内科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直从事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与小管间质疾病以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对疑难危重症患者有行之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1~3等奖。近年来承担国家十二五“慢性肾病并发症的防治”项目,首次对我国数百例尿毒症患者不同人群中脑血管病变及认知功能做了断面及相关因素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承担农村民生国家十二五“慢病管理”项目,带领肾内科团队对平谷地区进行了5年随访工作,有针对性对15种慢病编制了适合农村宣教的材料,在收集一万余人次代谢异常的相关数据和生物标本库的同时进行宣教,其中肾结石相关研究已经发表,后续代谢异常相关队列研究依然在进行中。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李雪梅教授主持的慢性肾病早期诊断系列工作中也作出创新性工作,团队利用核素双血浆法这一金标准,在国内首次开展碘海醇在儿童肾功能评价和eGFR公式研发,目前为北京市儿童肾病诊治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帮助和应用。李雪梅教授为全球ISCHEMIC研究(8000人)CKD项目中国多中心负责人,该研究项目为美国国立研究院NIH资助,中国CKD入组人数居全球前五,数据结果将对全球CKD患者心血管事件管理及指南建议,产生一定的影响。迄今为止李雪梅教授发表论文约200篇,参与了多部教科书、专著的编写,是我国有关肾病综合征、高血压、高尿酸血症、CKD-MBD等领域指南与共识的主要专家组成员。曾获北京协和医院年度科研奖励一等奖。李雪梅教授长期兼职社会工作,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肾脏疾病防治联盟副主委,中国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候任主委,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分会副主委。担任中华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副总编,及包括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营养等杂志编委。多次参与组织全国学术会议的会务组织工作,作为分中心PI多次协助并参与国内及国际多中心I-III期药物临床试验工作,如盐酸西那卡塞,肾性贫血口服制剂HIF抑制剂,以及新型降糖药物SGLT2等。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在职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名,并有数位硕士生导师,均在国外接受过严格的科研或临床Fellow的培训,回国后领导相关团队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主治医师10余人,均经过协和内科严格的临床训练,在日常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可以独当一面。并有经验丰富的护士团队和主管技师团队,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若干。经协和医院进修的同仁,在当地医院作为骨干开展工作,目前已有数名医师已成为中华肾病学会常委或委员。
临床医疗工作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日常医疗工作由门诊、病房、血液净化中心(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特殊血液净化)、实验室等五部分组成,科室下设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急危重症、高血压水盐代谢、慢性肾衰非透析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专业方向。
肾内科在复杂病例的诊治和重症患者的抢救具有自身特色。病房收治患者中疑难重症比例超过50%。四川发生5.12地震时我科受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任务,4位医生和护士赶赴一线参与挤压综合征和并急性肾衰危重病患者的抢救,并荣获国家巾帼文明奖。我科参与所获得的成就与平时的积累密不可分。
为有力的保障重症患者的治疗,我科建科伊始便非常重视净化治疗的发展。自1998年开展胆红素吸附、连续性血液滤过、免疫吸附、双膜血浆置换,是国内开展最早的单位之一。2006年开展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是国内最早开展该治疗的综合性医院的透析中心。现每年进行重症患者的血浆置换、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各近300例次。作为医院的平台科室,我科也为急诊、ICU、CCU等重症患者提供肾脏替代支持。
腹膜透析团队在终末期及重症患者救治中也做出了优秀成绩。我科1964年开始在病房中用腹膜透析抢救急性肾衰患者,并开始腹膜透析的相关研究。1996年之后,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性腹膜透析在临床广泛应用。随后20年来的耕耘使得协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的中心质量控制指标:患者退出率、腹膜炎发生率一直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中心于二十世纪90年代在全国首批开展自动化腹膜透析(APD),目前是全国居家自动化腹膜透析总病例数在全国领先,并开展急诊危重病患者的APD治疗,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2014年、2016年),目前为卫计委全国腹膜透析示范中心和医护培训基地,举办了3次协和APD论坛,为全国近百家单位培养APD医护人员。
科研工作
肾内科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在国内肾脏病临床科研方面有较好的声誉。80年代初,首先研制出肾衰必需氨基酸制剂,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在慢性肾衰非透析治疗中的意义,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狼疮性肾炎的免疫病理学及临床研究。90年代以来肾内科先后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一五、十二五攻关项目及卫生部、科技部、教委资助科研项目,包括八五攻关项目“国产CAPD透析袋和透析液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在移植免疫、外周血T细胞、肾脏系膜细胞中的免疫抑制作用的系列研究”,“细胞凋亡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脂代谢在肾脏病中的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慢性肾脏病预警与防治研究子课题“中国人改良MDRD方程的验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慢性肾脏病并发症防治的关键技术”,“农村慢性病控制关键技术集成于应用示范研究”,卫生部行业基金“代谢综合征肾脏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等。
经过不懈努力,我科在诸多领域取得研究成果。2009年起在北京市科委基金支持下完成了一系列关于成人及儿童的慢性肾脏病早期诊断路径与进展评估模型的研究。评价了现有儿童eGFR公式的中国适用性,并建立了儿童碘海醇肾小球滤过率测定方法,填补国内空白,为儿童准确评价肾功能提供了准确可行的方法。而改良的干滤片法碘海醇滤过率测定为不具备测定碘海醇浓度的地区的患者提供了便利、准确、安全的新方法。成人方面,通过普通人群5年的队列研究证实了在高血压这一CKD高危人群中,微量白蛋白尿和胱抑素C对新发CKD诊断和eGFR快速下降进展的预测方面都具有潜在价值。课题的也切实推动了ACR和胱抑素C在CKD早期筛查非肾脏领域的高危人群中的关注和应用。2014年起,我科对北京市平谷区35岁以上的农村居民进行了包括慢性肾脏病在内的慢性病调研及筛查,共抽取了42个行政村的1万多例居民,发现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8.0%,对万余家庭进行慢性肾脏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基层慢病防治骨干200余名,编写了慢性肾脏病的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十二五课题支持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脑部损害的评价研究采用核磁评价ESRD患者脑血管病变,并联合他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认知进行评价。通过该研究早期发现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各种亚临床脑部损害,预测临床严重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最终达到二级预防、减少并发症的目标。2016年,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罕见病临床队列研究”项目(2016YFC0901500)项目的支持下,我科联合国内十二个中心率先启动了“罕见肾脏病注册登记及临床队列研究-罕见肾脏病”注册登记研究,其中遗传性肾小管间质病、结节样肾小球硬化等异常蛋白沉积有关的肾小球病作为首批样本项目。
近5年来,新的技术亦不断开展和成熟,成为了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石。2012年建立国人正常人尿蛋白质组表达谱,首次采用先进的糖蛋白质组学质谱定量分析手段全面分析糖尿病肾病(DN)不同阶段尿差异糖蛋白质组,构建了糖蛋白质组数据库,并发明了一种将尿液中蛋白成分通过膜过滤并干燥后进行室温保存的方法,简单经济地富集并保存蛋白。研究为提高的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水平提供了线索和思路。此外,我科尚开展了利用激光显微切割联合质谱分析技术对疑难肾淀粉样变进行分型诊断、冷球蛋白定性检测、抗磷脂酶A2抗体受体抗体检测等技术,支持了科研及临床的进步。
作为国家新药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肾内科承担了国内多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的组织和牵头工作,领导和参与了EPO、低分子肝素、环孢酶素A、FK506和甲基强的松龙、曲氨松、静脉铁剂、复方a酮酸、依波汀、超纯水、糊精腹膜透析液、低氧诱导因子抑制剂、西那卡塞等药在肾脏病应用方面的临床验证工作。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研制和临床研究”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科与美国NIH、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肾高血压及肾脏病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肾脏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肾脏科和美国犹他大学肾脏学系等机构有诸多学术交流。自2015年起成为国际肾脏病协会(ISN)姊妹科室,开始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合作举办年度肾脏病论坛。目前我科正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卫生部、科技部、北京市、医科院及医院资助的科研课题共10余项。我科现有科研经费数百万,近5年以来,本科在国内核心杂志及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近200篇文章。
教学工作
注重教学是协和医院的传统,我科也一向重视包括见实习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进修医师等各级医师的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因此,我科李学旺教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李雪梅教授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其他多名同时获院级优秀教师,在中英文教学比赛获诸多荣誉。
医学生教育:作为国内最早与国际接轨的八年制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协和肾内科作为内科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承担了八年制本科生、护理学院本科及大专生、成人教育学员诊断学和内科学的教学任务,是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见习、实习基地。我科每年招收临床及科研硕、博士研究生6-8名,研究生的培养与国际规范化培训接轨。目前,临床硕士的培养已经纳入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临床博士的培养也即将纳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住院医教育:协和特色的住院医师轮转及培养制度,为协和医院内科输送了大批具备扎实肾内科基本功的优秀人才,同时为各专科临床研究生轮转培训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训练基地。我科自2006年起成为国家首批通过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参与修订了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大纲,每年承担30余人次的住院医师培训任务。在临床培训中狠抓“三基”,同时特别重视临床思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主动自觉的学习和工作作风,积极引导住院医师参与临床科研活动。2016年开始承担临床博士后的培养工作。
专科教育:我科时国家首批通过的二级学科培训基地。且科内每年选送1-2名青年医师赴英、美、澳等国际一流医院或学术研究机构进行科研与临床长期培训;每年资助10-15人次医护人员参加全国及国外学术会议。肾内科每周有丰富的学术活动,包括专业组查房-讨论疑难病例、临床病理讨论、文献汇报会、青年医师英语沙龙、研究生公共课等。除培养本科自己的年轻医师外,同时每年经考核、选拔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医师10-15名进修学习,为全国多家三级医院提供专科医师培训机会。进修医师培养过程仿效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制,每周组织进修医师专科讲座,为进修医师临床与科研学习均进行个性化设计。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为基层医院培养了大批骨干。目前,以后有数位大夫成为当地或全国学术委员。我们每年召开的国家级学习班2-3期,其中肾脏病临床进展学习班及血液净化培训班因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以专家授课与临床病历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将协和多年来的积淀的丰富的临床经验直接与学员分享,获得学员的好评,每期均吸引了上百人的各级医师与会学习。
科室管理
以上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现肾内科除主任外,另设两名副主任及四名秘书,分别负责全科医疗、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科室制定了工作手册、核心医疗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管理例会,每周有全科质量安全管理例会及全科临床会议。科室有病理工作组、血液净化及通路工作组、信息平台组、病例内涵质控工作组、教学及国际学术交流组。连续4年通过医院组织的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北京市血液净化质控中心评审。科室注重文化建设,党支部组织员工每年春节期间慰问科室退休教授,定期组织全科文体娱乐活动,提高了全科的凝聚力促进了科室不断创新和发展。
不足与展望
协和医院肾内科将肩负着协和辉煌的过去,秉承协和人“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优良传统,但是面对全国各兄弟单位快速发展的形势,我们在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仍然相对薄弱。为此我们已经开始并酝酿与海外多家科研机构和国内许多重要的实验室建立更多的协作关系,引进跨国度或地区的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激励科内科研人才发奋向学,为响应将北京协和医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一流榜首”的国家级医院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在医教研各方面,向着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的方向努力。